实施“产才”双链融合 打造中药材人才集聚地
近年来,禄劝县立足资源优势,深入开展中药材产业链、人才链“双链融合”行动,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依托人才链提升产业链,推动人才干事创业与产业蓬勃发展深度融合,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聚焦产业需求引才,推动“产才”双向奔赴。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中药材种植紧缺人才专题调研,收集高层次产业人才需求102人次,抓住“轿子山乌天麻产业发展论坛”等引才契机,引进中药材相关专业人才5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22人,博士研究生学历26人,进一步优化全县中药材人才队伍结构。聚焦林下中药材产业研发推广,与云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中医药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邀请世界重楼分类专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李恒,中南大学分子药物与治疗研究所所长徐明教授等知名专家设立工作站,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托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引进行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昆明鸿垚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以“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为主要经营模式,带动注册中药材发展公司100余家,组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0多个,家庭农场228多家,带动当地农民户均增收3000余元。
搭建发展平台育才,助力“产才”双向赋能。定期举办产业论坛、研讨会等交流活动,邀请云南农业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名师专家,就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技能培训、技术攻关等方面深入讲解,为专业人才成长赋能搭建平台,举办云南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论坛等4期。以技术革新、管理模式优化、销售渠道拓展等需求为指引,派出农技团队及有关经营主体到安徽、贵州、陕西等地考察学习4次,有效拓宽农技人才的视野,提升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采取“送技下乡+网络课堂+专业课堂”模式,开设中药材种植高素质农民培训班,通过课堂教学、实地操作、网上学习等方式,提升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能水平,年均培养200余名中药材种植“土专家”“田秀才”;与云南新兴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组织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培训,培养本土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人才120余名。
树立科学导向用才,实现“产才”双向提升。积极开展“人才+科技”助农服务活动,打造“省级科技特派团+市级科技特派员挂联+县级农技人员”模式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2023年以来,统筹3个中药材种植科技特派团、19名省级科技特派员、31名市级特派员挂联、51名县级科技特派员到基层一线服务,举办30多期培训,受益8000余人。推进专家工作站、高校、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项目、成果、专家“三位一体”落地,引进中药材新品种16个,推广新技术42项,建立示范基地30个。截至目前,禄劝县培育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企业449家,实现综合产值10.45亿元,加工产值2.38亿元,轿子山林下乌天麻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建成“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4个,“福益生”牌当归、“云党”牌党参、“彝道”牌重楼、“轿子山”牌乌天麻等品牌连续多年被评为昆明市绿色食品牌“十大名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