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地禄劝】朱总司令拴马在杉乐“将军树”下
[作者:禄劝县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11-03 09:44 来源: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一棵枝干虬曲苍劲的年逾百年的杉乐树,傲然屹立在皎平渡杉乐民族团结广场旁。这棵树拔地倚天,昂首挺胸,像在目送红军远去的背影;每有风经过,它那葱郁的树叶便簌簌作声,似在叙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曾几何时,这棵树只是一株普通的本土杉乐树,就因它长在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村子中间,给村民遮阴纳凉,成了人们休闲聊天的好场所,村子也以此树命名为“杉乐村”。如今,这棵树却改名换姓,成了远近闻名、人人肃然起敬的“将军树”,见证着红军巧渡金沙江这一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励着一代代禄劝人不断发扬红军精神。树还是那棵杉乐树,但它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树,而是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的象征,流淌在禄劝人民的血液里,成为禄劝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皎平渡集镇是通往皎平渡口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连接川滇的要道,也是皎平渡口通往县内乡镇和省城昆明驿道的咽喉。从这里一路下坡,四十里可到达渡口,往东往南横跨,便可走通县境北部所有乡镇。
在这条蛇样蜿蜒,羊肠子一样盘结的山路上,曾经发生过一件非常玄乎的事情。听永善大村的老人讲,红军经过这里的头一年,从石板河到杉乐街,密密麻麻的小飞蛾硬是顺着坝子整整飞了三天。这景象奇异,壮观!它到底是什么预兆呢?村里平时能掐会算的几个老人,你嘴出葱,我嘴出蒜,有的说是好事,有的说是坏事,争论不休,搞得大家人心惶惶,睡觉都竖起耳朵听动静。紧张了一段时间,见村里一切正常,人们高频率跳动了许久的心,才又渐渐平复下来。然而大伙儿的心放回肚里没几天,就听到“兵”要来的风声,接着区公所乡丁也进村来撵人,要村民把粮食牲口都藏到山上,人也要躲起来,要不然被“红毛鬼”抓着是要砍头的……讲得这么吓人,谁不害怕?又想起飞蛾的事,大家都认为这是灾难来临的征兆。于是更加胆战心惊,大家纷纷躲了起来。
村子空了,这棵杉乐树挺直腰板、挥舞着枝丫神采奕奕地站立着,像在等待离家已久的亲人回来,又像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那神情,那姿态,仿佛洋溢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氛。万物有灵啊!1935年5月1日,刘伯承总参谋长和宋任穷政委一起随先遣队行动,任务是抢占皎平渡渡口,消灭驻守敌人,收集船只,组织架桥,保证后续部队强渡。为了争取时间和保证我军行动秘密不被敌人发觉,刘伯承令先遣队换上国民党军队的服装,向江边急进。
部队到达杉乐村,正好碰上国民党禄劝县一个区公所的文书,要奉命去江边传达龙云封渡烧船的命令。他一见先遣队就问:“哪个部队的?”战士们回答他说,他们是“中央军”,要赶到江边去封渡烧船。战士们问他通知的地方在哪里?他说在荷包里揣着。见刘伯承赶上来,战士们就对那个胖家伙说,这就是我们的长官,你把通知交给他吧!文书还真把通知交出来了。红军拿到通知,押着这个文书同行,沿途又找了几个群众当向导,向皎平渡挺进。
杉乐树挥舞枝丫,依依不舍地目送这支化装成国民党军队,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红军离开,之后,又翘首眺望撒营盘方向。就在刘伯承的部队走后那天的下午,中央纵队行进至翠华宿营,次日凌晨出发向团街、撒营盘、皎平渡进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随干部团后续部队抵达杉乐树。
当几位红军领导人到杉乐树时,烈日当空,酷热难耐,而这棵杉乐树却枝繁叶茂、葱郁婆娑,像一把撑开的绿伞,笼住一片阴凉。他们高兴地停下脚步,在杉乐树下边稍事休息,边听取先遣队攻占通安镇情况和纵队渡江情况汇报。
当时,朱德将战马拴在杉乐树下,走到村头边,俯瞰部队沿着一条陡峭狭窄的羊肠小道下山,一眼看不到谷底在哪里。他返回杉乐树,铺开地图说:“从这里下去近40里都是山路,宽处也只容两个人并行,马是不能骑了,担架下去也很难,走得动的伤员都要下来,扶着走。另外,各梯队各营都要组织学习《渡江守则》。刘伯承、陈云正在渡口组织指挥上船,要确保有秩序地渡江,杜绝一切事故。”说完,这位大眼睛(老是“非常柔和的眼睛”),身材矮胖,但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的总司令,他收起地图,解开马缰,随着大队人马向渡口进发。
杉乐树踮起脚尖,一直以目送红军走时的姿态傲然屹立着,不断地向人们传播着红军精神。(来源:县委党史研究室 县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发展中心 皎平渡镇 编辑:李宗卫 编审:张云松 终审: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