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鲑鳟种苗:高原上的渔业新星
[作者:禄劝县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9-18 09:09 来源: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禄劝轿子雪山时,融化的雪水渗入溶洞,经过天然过滤后化作清冽的山泉,在乌蒙山脉间欢快流淌。这股常年温度保持在15℃左右的优质冷水资源,如今孕育出了鲑鳟鱼种苗产业,并开始“游”向世界。
山泉孕育新机
“大山里怎么可能养得出虹鳟鱼?”三年前,听说村里要建鲑鳟鱼类种苗繁育中心,禄劝县乌蒙乡施宽村村民王顺芬连连摇头。
乌蒙乡地处轿子雪山半山坡,辖区海拔落差高达3000多米,山高路陡,并不具备建设鱼类养殖场的条件,但一场调研却改写了这个深山乡镇的产业历史。
2022年,禄劝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昆明倘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第一次来乌蒙乡调研时,该公司总经理杨春林意外发现,这里的山间冷水资源丰富。他当即带领养殖团队反复考察、检测,最终认定这里的水质为I类、年均水温15℃,是虹鳟鱼孵化、养殖的优质水源。
经过反复论证后,杨春林决定在乌蒙乡建设一个鲑鳟鱼类种苗繁育中心,并在邻近的雪山乡打造冷水鱼养殖基地。“有了繁育中心和养殖基地,再加上公司在寻甸、东川等地打造的养殖基地,我们将在云南形成一条以鲑鳟鱼为核心的特色鱼类选育、繁殖、养殖、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杨春林说。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经过两年建设,鲑鳟鱼类种苗繁育中心顺利落地。今年5月,第一批200多万粒源自西班牙的虹鳟鱼卵成功引入乌蒙乡,让“大山里孵出鲑鳟鱼”的设想成为现实。
科技破局育种攻关
在第一批虹鳟鱼苗顺利孵化之前,杨春林的心一直悬着,直到一个月后,200多万尾虹鳟鱼才“破壳”而出。短短3个月内,基地顺利孵化出4批虹鳟鱼苗,孵化率突破95%。“这个数字意味着我们的孵化技术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杨春林说。
大山里孵出虹鳟鱼的消息传开后,订单接踵而来。“除了国内订单,还有来自越南、老挝的订单。”杨春林自豪地说。目前,该基地孵化的虹鳟鱼苗供不应求。
相较于繁育虹鳟鱼苗的市场价值,杨春林更看重其种业价值。“目前,我国虹鳟鱼种业商业化体系尚不健全,种苗仍高度依赖进口,其中三倍体虹鳟种苗进口比例超过90%。”杨春林说,虹鳟鱼苗国产化是他的愿望,也是中国渔业研究人员的愿望。
禄劝县鲑鳟鱼类种苗繁育中心的落成,为我国研究虹鳟鱼种业提供了新阵地。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在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的牵头下,昆明倘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开展技术攻坚,逐步破解虹鳟鱼种业“卡脖子”难题。
联农带农共筑渔场
看着一箱箱虹鳟鱼苗被运出大山,王顺芬终于相信,深山里养鱼是个有前途的产业。正好昆明倘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招人,王顺芬就主动报名,成了繁育中心的一名工人。
上岗前,公司对王顺芬等10多名村民进行岗前培训。“孵卵、喂料、控制水温等各环节都有讲究,养鱼真是个技术活。”王顺芬说。如今,她从一个农民变成了养鱼技术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每月工资3000元。
村集体也从产业中获得了收益。乌蒙乡卡机村、施宽村以及雪山乡石城村以集体经济入股,每年可分得公司利润的12%。2024年,该公司已为3个村集体兑现分红资金70万余元。
“除了组织务工、村集体入股分红等举措,我们正在依托公司探索联农带农模式——家庭渔场。”据乌蒙乡党委副书记岑寿冬介绍,公司为村民提供鱼苗、技术、饲料,村民在家中建鱼池养鱼,公司再按照市场价兜底收购,既扩大了公司的养殖规模,也让群众实现增收。
目前,乌蒙乡已开展“引水入户”工程,将山上的冷水资源引入群众家中,为“家庭渔场”的铺开奠定了基础。(来源:云岭先锋网 编辑:李宗卫 编审:张云松 终审: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