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东德镇:探索“党建+理事会+群众”治理模式,小切口撬动民生大改善
[作者:禄劝县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8-22 14:30 来源: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乌东德镇积极深入学习借鉴马关县“村级共建理事会”的成功经验,通过中村村委会作试点,紧紧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运用“政府出物、群众出力,户内自建、户外共建”的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党建引领、理事会搭台、群众唱戏”的乡村治理新路径,营造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
共建理事会搭平台,聚合多元力量解难题
近期,中村积极探索“村级共建理事会”工作机制,成立了由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小组长、乡贤能人等组成的共建理事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下设民生服务、产业帮扶、环境整治等多个专项小组,构建起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面对村内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等诸多难题,共建理事会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在资金筹集方面,采取“政府帮一点、村组出一点、能人捐一点、群众凑一点”的方式,多方汇聚资金;在节约开支上,通过“政府统购材料省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省一点、施工成本利润省一点、变废为宝省一点”的节支措施,有效缓解了资金短缺、人力不足等困境,为村庄建设筑牢了坚实的保障基础。
聚焦民生痛点,提升群众获得感
“政府出资+群众投劳”,危桥变通途。中村吊桥是中村小组村民前往对面田地的必经之路,但由于使用年限已久,出现了绳索老化、木板松动等严重问题,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共建理事会于7月30日迅速组织对破损吊桥进行修缮,采用“政府出资 + 群众投劳”的模式,政府出资3000元用于购买木板、绳索等修复材料,中村群众则自发组织,积极投工投劳参与材料运输、桥面修复工作。在干群齐心协力下,短短数日便完成了吊桥修缮,不仅保障了群众出行安全,还极大节约了建设成本。
“三方分担”机制,点亮乡村夜归路。窑子湾小组地处中村深处,以往一直缺乏夜间照明设施,“天黑路难走”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共建理事会探索“三方分担机制,村民每盏自筹60元,村集体每盏出资40元,村委会暨共建理事会统筹解决2000元。40盏太阳能路灯总投入5600元,从项目调研到最终验收仅用15天,便成功照亮了窑子湾村民的入户路和公共活动区。验收结果显示,95%的村民对路灯照明效果表示满意,认为夜间出行变得更加安全便利。
“分类收费”管护,破解饮水“管护难”。针对农村饮水管网长期存在的“无人管、管不好”问题,中村推行“分类分区收费”管护模式,常年不在家的农户,每户每年收取50元管理维护费;阶段性在家的农户,收取80元/ 年;常年在家的农户,收取140元/ 年。收取的维护费用由“民生服务共建小组”负责管理,并聘请本村专业管护员承担日常巡查、简单维修等工作。以中村母楚小组为例,全村共52户,2025年收取管理费6000元,累计维修管网破损点12处,更换水管200余米,真正实现了“小问题不过夜、大问题及时修”。
健全阳光机制,保障长效运行。
共建理事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守“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的原则,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民主议事机制。通过“村民提议、理事会商议、村民表决”的民主程序,充分尊重民意,确定项目方案。二是多元筹资机制。采取“四个筹一点”(政府帮一点、村组出一点、能人捐一点、群众凑一点)的方式,广泛筹集项目资金,解决资金难题。三是成本节约机制。运用“四个省一点”(政府统购材料省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省一点、施工成本利润省一点、变废为宝省一点)的方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四是监督公示机制。资金管理由镇三资代管中心直接入账,收支明细及时在村务公开栏公示,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五是长效管护机制。由理事会安排专人定期对项目设施进行巡查维护,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杜绝“重建轻管”现象,保障项目长期发挥效益。(来源:乌东德镇 编辑:李宗卫 编审:张云松 终审: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