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毛线帽:助力撒咪妇女“巧手竞自由”
[作者:禄劝县管理员2 发布时间:2025-02-28 15:37 来源: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撒营盘镇位于禄劝县中北部,因明代曾在此设兵营而得名,彝语也称“撒咪”。距禄劝县城62公里,一直是昆明北通四川的要塞。禄大公路居中横穿全镇坝区,交通便利,是通往皎平渡镇等5个北部乡镇的主要交通节点,保留了较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头饰风格。
在彝族民间对头饰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些格言:“有衣无帽不成套”、“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头饰”、“藏人讲究饰腰、汉人讲究饰脚、彝人讲究饰头”。这些来自民间朴实的格言成为彝族人民对传统头饰文化艺术最好的诠释。作为禄劝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撒营盘镇,女孩从四五岁起,就跟妈妈和姐姐学刺绣。刺绣是女人聪明才智、生活丰富精彩的象征。故此,“巧手竞自由”是彝族对妇女的一种特殊评价。
每逢喜庆节日或重要场合,彝族姑娘们都会身着色彩斑斓的彝族传统服饰,头戴精心编织的彝族毛线帽盛装出席。这些毛线帽不仅是服饰的点睛之笔,更是彝族文化的独特象征。每一顶帽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从选色到编织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少女们多选用明快的桃红、大红等鲜艳色彩,彰显青春活力;年长者则偏好深紫、墨绿等沉稳色调,体现庄重典雅。帽子的制作过程极为考究,匠人们会根据佩戴者的脸型、头围等特征,经过反复测量、调整,最终完成定型。一顶精美的毛线帽从起针到收尾,往往需要耗费至少一周的时间,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张连英是撒营盘镇土生土长的彝族姑娘,自小就对刺绣情有独钟。自12岁起开始学习制作彝族毛线帽,如今在撒营盘集镇上的撒咪彝绣坊经营着一家毛线帽专卖店,从毛线批发、技艺传授到成品销售,平均一年收入达20余万元。张连英通过手工编织毛线帽技艺走上了致富路,并向当地留守妇女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传授钩织技艺。她从基本针法讲起,手把手教学员起针、挂线等,合格工艺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充分激发妇女内生动力,增加创业就业新渠道,助力50余名妇女就业增收,过上了“绣着花、带着娃、养着家”的幸福生活。张连英也被评为“禄劝县第三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彝族毛线帽不仅是一件传统手工艺品,更是撒咪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在张连英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妇女用巧手编织梦想,用技艺改变命运。她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如今,彝族毛线帽已成为撒营盘镇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让撒咪妇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现了“巧手竞自由”的梦想,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自信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