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山里的唢呐声——九龙镇万民村撒者嘎唢呐的故事
[作者:禄劝县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2-21 08:39 来源: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唢呐,是一种发音开朗豪放,高亢雄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历史悠久、技巧丰富、表现力最强的民族吹管乐器,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和流行音乐的盛行,许多传统的民族乐器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在禄劝县九龙镇的一处小山村,有这么一群民间艺人,他们用一生的坚守,传承传统唢呐技艺,给乡村文化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
图片1
唢呐在禄劝县彝语中叫做“哩勒”或“撒啦”,唢呐吹奏在禄劝县九龙镇万民撒者嘎彝族村已有两三百年历史,是当地彝族人民在祭祀、节日、喜庆、婚嫁、丧事中表达悲喜情感的主奏。
九龙镇万民村撒者嘎村民李汉奎、李汉先两表兄弟到今年已经是他们吹唢呐的第40个年头。在这个小山村里,撒者嘎彝族唢呐已经吹了整整三代人,他们代代相传,将唢呐吹奏的精髓传承了下来。兄弟俩的技艺是父亲李朝宣亲传的,而父亲的技艺又是当时村里一名叫做“四九”的唢呐师父亲传的。据他们回忆说,“四九”是一名远近闻名的唢呐匠,拥有高超的吹奏技巧和经验。每当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唢呐是少不了的演奏乐器,唢呐文化源远流长,年幼时的两兄弟在长辈们的耳濡目染下就喜欢上了唢呐,初中毕业回村以后便跟着父亲学习唢呐。唢呐讲究的是练手功、嘴功和气功,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过程虽辛苦,但经过时间的磨炼,兄弟俩吹唢呐的技艺不断长进,如今已会各种曲调100余首。
撒者嘎彝族唢呐队声名远扬,除了会收到本村乡里的邀请,附近的其他几个乡镇的村民也会慕名而来,邀请撒者嘎彝族唢呐队前往演奏。“禄劝县第一次举办县庆的时候,我们参赛还拿了三等奖呢!”李汉先激动地说道。
“一杆唢呐八个孔,七个音符曲百种。细节处稍作变化,让整首曲子合乎逻辑,就是新的曲调”李汉奎说,看似普通的唢呐,却能传递出百种乐曲,或慷慨激昂,或温情婉转,或绵延悠长,能表达出对生活和人生喜怒哀乐的情绪。但是,随着现代流行音乐的不断盛行,以及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群众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就算是有着历史温度和时代生命的传统民族乐器唢呐,生存状态也愈发严峻。为了适应民众日益变化的音乐需求,李汉奎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自己改编了一曲《社会主义好》,一曲吹响,广受好评,随后又改编演奏了《毛主席的光辉照边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曲目。
在谈及传承的问题上,李汉奎满面愁容地说道:“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回村,学上完后基本都在外发展,很难找到传承人,加上吹唢呐收入不稳定,年轻人不肯花时间埋头苦学。”
彝族唢呐具有很高的传承保护价值:一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传承保护和开发唢呐音乐,对本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对研究彝族文化,尤其是彝族喜庆文化和丧葬祭祀文化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三是具有民族学和民俗学价值,尤其是研究唢呐与彝族祭祀的关系等。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唢呐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近日,九龙镇政府工作人员正积极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撒者嘎彝族唢呐队李汉奎、李汉先、李达、黄家春、李世著5名成员开展了前期调研采访记录工作。唢呐传承人李汉奎表示,他对申遗工作充满期待,希望撒者嘎唢呐申遗成功可以让唢呐更多地进入日常教育和生活场景,让年轻一代自然而然地接触和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体验,让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而不是局限于特定的仪式或活动。(来源:九龙镇 编辑:李宗卫 编审:张云松 终审: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