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走进禄劝

禄劝县情简介(2024)

[作者:禄劝县管理员2     发布时间:2024-12-17 10:23     来源: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一、 地理位置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为昆明市下辖3个民族自治县之一,地处滇中北部,位于北纬25°24′30〞—26°22′00〞,东经120°14′00〞—102°56′10〞之间,是昆明市辖区内面积最大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屏山街道。禄劝东与昆明市寻甸县、东川区相连,南与昆明市富民县接壤,西与楚雄州武定县毗邻,北接金沙江与四川省会理、会东两县相望。境内彝族、苗族民族文化浓郁,有掌鸠河、普渡河、洗马河三大河流和过境客水金沙江,素有“三水一江地、彝歌苗舞乡”之美誉。

二、 自然概况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总面积4233.91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98%,森林覆盖率61.62%。县域内最高海拔4247米,最低海拔746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2023年年平均气温17.2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5.9摄氏度(6月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2.4摄氏度(1月7日),全年各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月11日为初霜日,年日照时数2114.6小时,全年平均相对湿度64%。全年降水量634.6毫米,比常年平均值偏少32.5%。降水量与常年相比整体偏少,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

禄劝地处滇中红层丘原东部。境内群山重叠,从东北向西南倾斜。绵亘耸立的群山与深邃的江河溪涧相间,地表被纵横交错的溪河切割。最为明显的是自南向北而流的普渡河与自北向南而流的掌鸠河,把县境切割为普渡河以东、普渡河与掌鸠河之间及掌鸠河以西三大块,形成很多断裂带。在崇山峻岭之间,依次分布着相对平缓的山间盆地,俗称“坝子”,为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境内有轿子雪山、云龙水库、马鹿塘杜鹃花海、金沙江大峡谷等自然风光。尤其是位于县境东部的乌蒙轿子雪山,为“滇中第一山”。因海拔高度的不同,形成了寒、温、热立体气候,呈现出“一山分四季,四季景迥异”的奇异景观。险峻的断层绝壁,宽阔的高山草甸,隽秀的溪流瀑布和壮阔的杜鹃花海等景点、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三、 区划人口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下辖屏山街道、崇德街道、茂山镇、团街镇、中屏镇、撒营盘镇、皎平渡镇、乌东德镇、翠华镇、九龙镇、转龙镇、云龙乡、汤郎乡、马鹿塘乡、则黑乡、乌蒙乡、雪山乡共17个乡(镇、街道),197个村(居)委会,2662个村(居)民小组。全县户籍人口48.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55万人,乡村人口36.80万人。2023年常住人口37.43万人,城镇化率42.85%。境内居住着彝族、苗族、汉族、傈僳族、傣族、壮族、哈尼族、回族等民族,其中万人以上民族有汉族32.19万人,彝族11.32万人,苗族1.66万人,傈僳族1.68万人,少数民族占比33.43%。

四、 资源特产

禄劝辖区内林木有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冷杉、旱冬青、白杨、栗树、桉树、樟树、椿树等,经济林木有板栗、核桃、花椒、橘子、黄果等,绿化防护林有梧桐、香樟、柳树、圣诞树、竹等。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苏铁、急尖长苞冷杉和三级保护的黄杉、三尖杉、大王杜鹃等珍稀树种。野生食用菌品种众多,其中鸡枞、松茸、牛肝菌、虎掌菌、青头菌、谷熟菌、奶浆菌、红菌等较为常见。

县内矿藏丰富,主要有铁、铜、铅、锌、银、硫铁、钛、磷、芒硝、石棉、石膏、石灰石、砂岩等。有轿子雪山、云龙水库、马鹿塘杜鹃花海、金沙江大峡谷、普渡河大峡谷等自然风光。有营盘山新石器遗址、凤家城遗址、三台山高浮雕摩崖造像(又称“石大人”)、镌字岩彝文摩崖石刻(中国最古老的彝文摩崖石刻)等历史文化景点和九龙红军洞、木克红军壁画、普渡河铁索桥战场烈士墓园、翠华红军长征毛主席路居纪念馆、杉乐红军长征纪念馆等革命纪念胜地。

地方名特产品有撒坝火腿、乌骨鸡、黑山羊、蚕丝绵被、核桃、野生菌、轰隆隆黄果、甲岩橘子、中村花椒、岔河脐橙、马鹿塘土豆、皎平渡红糖、云龙板栗等。

五、 历史沿革

禄劝境内营盘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证实禄劝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战国、秦时,属滇国地。两汉属越嶲郡,蜀汉属建宁郡,东晋及南北朝属宁州。隋属南宁洲总管府昆州地。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属戎州都督府求州。南诏时期的东爨37部中,禄劝占3部,即罗婺部、掌鸠法块部、洪农碌券部。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大理段氏以阿而为罗婺部长,境内隶属大理国。元宪宗七年(1257年)立罗婺万户府,隶威楚府。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设禄劝州,属武定路,辖易龙、石旧2县。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武定军民府,辖和曲、禄劝2州及元谋、南甸、易龙、石旧4县。洪武十七年(1384年)裁撤易龙县入禄劝州,正德二年(1507年)裁撤石旧县入禄劝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降州为禄劝县,隶武定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由武定直隶州改隶滇中道。1915年直隶云南省公署。1950年隶武定专区。1953年隶楚雄专区。1958年隶楚雄彝族自治州。1983年划归昆明市。1985年成立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六、 民族文化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禄劝民族文化独特浓郁。我国现存放于北京的659部彝文古籍中,有522部源自禄劝。土司礼仪乐、彝族的跌脚舞、苗族的芦笙舞等民族文化独特。文物古迹有营盘山新石器遗址、凤家城遗址、三台山石刻、镌字岩彝文摩崖石刻等。镌字岩彝文摩崖石刻是中国最古老的彝文摩崖石刻,已收录在中国百科全书上。1984年,禄劝设立云南省首家少数民族古籍陈列室和古籍研究室,目前收藏有378卷彝文古籍,涉及历史、天文、地理、祭典等诸多内容。

七、 红色文化

禄劝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1935年4月29日,中央红军进入禄劝境内。5月1日至5月9日,3万余人在37名船工的帮助下,在皎平渡渡过金沙江。中央红军彻底摆脱敌军的追堵拦截,取得了红军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1936年4月8日,红军二、六军团进入禄劝境内,在贺龙、肖克率领下,在翠华铁索桥与设防阻击的国民党滇军发生激战,四师政治部主任萧令彬等79名红军干部战士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境内留下了毛主席长征路居旧址、团街总部旧址、田心筹粮广场旧址、普渡河铁索桥、红军烈士洞、九龙木克壁画、石板河阻击战、将军树等红色遗迹。聂荣臻元帅题字“革命圣地,山川增辉”,是革命老区县,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地、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昆明地区中国近代史和国情教育基地之一。

八、 经济概况

2023年,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164.96亿元,增长3%。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5.07万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0.38万元,下降3.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9.51万元,增长4.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3∶18.4∶54.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3.2亿元,增长35%。工业增加值(含劈分)23.02亿元,下降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82亿元,增长1.4 %;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亿元,下降1.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4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7元。

九、 社会生活

2023年,禄劝新增城镇就业159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93万人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万人次,实现新增转移就业收入2.5亿元。输出8批次、933人到新疆、福州、上海、杭州等地就业,向昆明市4个主城区转移就业3085人。创建就业扶贫车间30个,吸纳劳动力1463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14万人次。社会保险参保35.3万人。

2023年,禄劝有各级各类学校(园)294所,在校生65572人,教职工4967人。高考一本上线率11.24%,高考本科上线率51.6%。有各类卫生机构28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个,共有卫生床位2823张,卫生技术人员3359人。有公共图书馆1个(国家三级),文化馆1个(国家三级),行政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藏书48.11万册。有综合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室内篮球馆5个,标准田径场(含标准足球场)5块,5人制足球场6块,标准篮球场569块(其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5块),简易游泳馆2个,露天文体活动广场34个,健身路径307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3平方米,人均室内体育建筑面积0.11平方米,有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1467人,每千人平均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88人。

全县公路总里程6445.69千米,197个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运班车。全县有4.5吨以上运营货运车662辆,客运车441辆,其中出租车240辆,农村公交车119辆。拥有宽带用户9.12万户,在网移动电话用户37.34万户,行政村电话通达率100%,宽带通达率100%。

十、 名胜古迹

全县有A级景区2个,非A级景区7个,规模以上乡村旅游点28个。2023年接待游客400.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38亿元,增长63.01%,增速全市排名第三。全县现有省级旅游扶贫示范乡(镇)4个(中屏镇、乌蒙乡、转龙镇、九龙镇),省级旅游名镇1个(中屏镇),省级旅游名村和市级旅游示范村1个(中屏镇火本村)。

凤家城遗址  位于屏山街道克梯办事处咪达拉村北侧的三台山顶,距县城10千米(直线距离)。城堡始建于元末明初,明嘉靖45年(1566年)损坏,没有再修复(重建)。建筑布局大体为古城堡为粗条石垒砌,城墙厚1.5米,残留段最高2米,周长360米,内径南北向118米,东西向102米,为坐北向南并呈台降的四重院,正堂后墙与左右山墙,为精工细条石石灰浆砌,墙厚1米,条石长1米,厚0.2米,宽0.3米;残留山墙最高为19层石灰浆砌条石,高4米;正堂格式为5开间6架9梁无柱的彝族古式居宅建筑。城堡的四周,分别建置有晒场、粮仓、兵营、监狱、引水设施等,与主建筑一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生活体系。古城堡遗址,残砖碎瓦散落于荒草中,许多条石上刻有精致的浮雕花纹图案,整个城堡结构严密,布局得当,反映当时彝族的建筑工艺水平。

镌字崖  位于位于屏山街道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上,始建于元末明初,建好后就没修复(重建)。景点由二方汉文石刻和一方彝文石刻组成。汉文石刻分别为“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世袭脚色记”、“凤公世系”。“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世袭脚色记”楷书阴刻于10米高的峭壁上,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武定军民府第八代传袭土知府凤英所题,共1189字,主要记述了凤英的祖母直至凤英时的130年间凤氏家族政治、军事活动。“凤公世系”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禄劝知州徐进所题,叙述了自宋淳熙年间(1174年)黑彝首领阿而为罗婺部长至嘉靖十二年间(1533年)凤氏14代17世知府的主要政治事迹。最大特色是这方彝文摩崖,主要记述了罗婺部(凤氏)十四代世袭土知府350多年的谱系,是最古老的的彝文石刻之一,是研究彝族的发展历史、语言文学、文字艺术等方面的珍惜金石文献。

三台山摩崖造像  境内俗称“石大人”的摩崖造像,位于屏山街道克梯咪达拉村北侧的三台山峭壁上。摩崖为两尊天王造像,右边为“大圣摩诃迦罗大黑天神”,左边的叫“大圣北方多闻天王”。两个造像互相关联,高浮雕和浅浮雕互相配合运用,构图饱满严谨,疏密有致。气势雄伟的悬岩,雕琢精湛的天王造像,反映了往昔罗婺部的强盛。

皎平渡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县城北部的皎平渡镇,距县城150千米。1992年建成,1998年损坏,2002年修复(重建)。建筑布局大体依河而建,内有当年毛泽东接见彝族代表和地下党代表的厅堂布局原貌,并陈列文献、文物、图片近200件,有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渡江广场等建筑,最大特色是以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及渡江广场为中心,建成红军路和渡江路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红色景点之一。1935年5月1日至9日,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率领下,中央纵队、一军团、三军团和五军团共3万多人,靠6条木船,在37名当地船工的帮助下,经过9天9夜,胜利渡过了天险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北上抗日战略转移目标。2019年12月中旬,因乌东德水电站蓄水,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被拆除。

毛主席长征路居纪念馆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禄劝时,毛泽东曾在翠华镇界碑村一农民家居住。1973年该农宅开辟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毛主席路居纪念馆”。馆内陈列毛泽东当年使用过的桌子、木床、马灯等物。

普渡河铁索桥及红军烈士墓  普渡河铁索桥又名普济桥,始建于1922年,红军长征两次经过这里。1935年4月29日,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及干部团从寻甸鸡街出发,顺利通过普渡河铁索桥后投宿翠华乡界牌村,次日凌晨经团街向皎平渡进发。1936年4月8日,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肖克率领下,在铁索桥与设防阻击的国民党滇军发生激战,此次战斗,四师政治部主任萧令彬,师参谋处张主任和红十团二营五连指导员等79名红军干部战士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为纪念光荣牺牲的红军战士,1975年5月1日,中共翠华公社革命委员会在铁索桥旁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碑”,同年又将距此地3公里处头哨腊水坪村的萧令彬烈士墓迁葬于此,以供后人缅怀。